上海盈浦社区基金会扶持资助 江南文化塑造项目
2023-09-04
由上海盈浦社区基金会扶持的,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承接的江南文化塑造项目在曲水园开展,活动内容是传统文化体验美育课程-七夕乞巧和七夕雅集,共有20多位体验者参与本次体验活动。
首先进行的是七夕乞巧及汉服体验。首先,由工作人员为大家更换传统汉服,然后由化妆老师为大家进行简易妆造。衣冠,是我们本次体验的核心内容之一。汉未央的老师给体验者们带来了汉服发展史简述课程,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进行描述。随后,大家跟随讲师一起,学习汉礼。既然身着汉服,做一个窈窕淑女,礼仪自是不可或缺的。不学礼,无以立。华夏之所以为华夏,除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外,还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而礼,是天道的原色,是华夏的本色,是传统的底色。通过修其仪于外,来悟其义于内,初步尝试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随后进入了七夕乞巧的环节,讲师和助教带领大家做一款荷包香囊。本款香囊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荷包,在古代是由女性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刺绣工艺品。表面绣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然后再装入香料,作为一种饰物佩戴或用作礼品赠送给亲友或爱人。在荷包的基础理念上,以艾叶、陈皮、薄荷、迷迭香等十二种不同材料搭配的特制中草药香料,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欣赏把玩,从而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各种准备好的材料,分类摆放,整齐有序。在讲师带领下,开始将丝线进行整理、分量。讲师讲解每一个步骤,学员目不转睛,深怕遗漏,体验者们做的非常认真,有的人打开了网上相关参考视频,尝试着做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慢工出细活,考较的就是一个耐心。填充香料,再封口收束,一款荷包香囊就此大功告成。
接着是七夕雅集课程,进行的是手绘团扇体验,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扇子,它代表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团扇起源于中国,宋以前指称的扇子,基本都指团扇。扇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儒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而干花团扇,则是在插花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几片叶子、数朵干花,将原本的素面团扇改造成一副具有艺术观赏性的作品。轻摇舞动,伴随着淡淡花香飘散在空气中,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一把团扇,可以消解溽热,更扇来无限情致。创意绘于扇面,一点笔墨,一面画扇,最走心的消夏馈赠,为酷热的夏季,带来那么一丝清凉。
讲师又为体验者们介绍茶的种类,对夏季适合身体品尝的茶进行了浅谈,然后带领体验者们冲泡一杯香茗,在炎热的夏天中慢慢细品。清香的茶叶,将一丝暑气带去。体验者们也互相敬茶,在此炎热的季节中,好不悠哉。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中国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人们通过吃巧果的方式,来祈求织女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体验者在房中、亭子里吃过点心,喝过茶水,聊天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七夕习俗:晒书。
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炎炎夏日,荷花池畔,柳树荫下,姐妹们聚在一起,在摄影师的带领下,在园中四处踩景,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美好一瞬。在往后的人生历程中,这都将是大家一个值得回忆的、原汁原味的七夕。
活动照片: